旅游是一种成长方式

旅游新闻 2021-07-14 09:30www.ciweiyou.com旅游攻略自由行
真正的旅游,就是离开熟悉的地方,然后不一样的归来。离家出行的旅游者,进入异文化环境与非惯常生活状态中,经过一番观察、体悟、交流、对照、思索之后,待到归家之时,已经在视野、经验、心智、能力、认知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新人”,平稳度过了某种困境、危机或瓶颈状态,更好地进入新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由是观之,旅游是人生的“通过仪式”,是促成人生转变的重要力量,是日益重要的个体成长方式。
 
  一、旅游:人生的“通过仪式”与“身份转变”
 
  在人类学家看来,旅游活动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价值,它是一种人生的“通过仪式”,可以促成人的“身份转变”。综合埃里克·科恩、迪恩·麦坎内尔、纳尔逊·格雷本等人类学家的观点,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程,是一种世俗化的“仪式”,是人们进入下一个身份或状态之前的“驿站”。根据国内旅游学者郑晴云、余志远、赵红梅等人的研究,结合背包客、间隔年旅行者及公益旅游者的游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经由这种“通过仪式”,旅游者从日常生活中的“原我”过渡到旅游过程中的“真我”,再到回归常住地之后的“新我”, 完成了自身的“身份转变”, 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再造”或“新生”,推动自身在“成人”“成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照范·热内普的仪式结构理论,旅游活动包括分隔(阈限前)—过渡(阈限)—融合(阈限后)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在分隔阶段,旅游者妥善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事务之后,开始收集信息、安排行程、准备心情、打点行囊,对即将开启的旅程充满“快乐的期待”(纳尔逊·格雷本语)。对他们而言,离开常住地,空间距离将世俗生活世界隔绝在外,暂时告别日常生活的时空框架与活动规则,脱离原来的社会关系网络,摆脱某些束缚、责任与压力,开启无拘无束的个性解放与自由体验模式,不少人会产生一种“全新开始”的感觉。
 
  到了过渡阶段,旅游者置身非惯常环境,心境产生跨越,开始游历异国他乡,欣赏优美风光,体验异质文化,了解他者生活,开展本真交往,身心状态慢慢发生变化。这个阶段容易打破甚至颠覆惯常环境中的种种社会“规则”、人生“角色”限定与生产生活模式,旅游者的旧身份几近死亡,如同回到母体子宫。在精神引领、自由导向、回归本真、自成目标的旅游世界里,从轻快心绪、优美景致、旖旎风情到文化震撼,无一不与日常家居生活或工作形成强烈反差。经由直觉感知、认知联想、审美反思、镜鉴观照、情感触动、心灵感悟,旅游者被重新打造与锤炼。在“非同寻常的流放”过程中释放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下(《旅游研究纪事》主编贾法·贾法利语),他已经不由自主地在旅游的“不同寻常”中发生了改变。
 
  在融合阶段,旅游者重回常住地的日常生活世界,给亲朋好友赠送纪念品,通过各种渠道分享旅行经历,并对本次行程作出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旅游者精力充沛地回归社会,此时的他已经不是当初出门时的那个他了。对于旅游的这种生命再造功能,谢彦君教授曾有如下论述:“它意味着康复,意味着新生。”
 
  二、旅游促进成长:发现自我、再造自我、实现自我
 
  旅途是个试验场,“他者”是面反光镜。在非惯常环境中,旅游者拥有了崭新的人生参照体系,不断接受各种信息的刺激,这为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改变自我提供了重要契机。赫尔曼·黑塞认为:“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在旅游世界中,人们可以在陌生的环境中摘掉“面具”,做回真实的自己,发现人生的多种可能,反思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职业规划;在与“他者”的相遇中,看到自己的另外一面或另一个我,获得生命意义与存在方式的启迪,重新找到迷失的自我。
 
  旅途中充满不确定性,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料因素,邂逅不同的人、事、物,这考验着旅游者的应变及适应能力。目的地拥有新奇、丰富、多变的异态生活场景,以及研学科考、文化创意、静修调养、医疗美容、运动探险等不胜枚举的体验活动项目。这些为旅游者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再造自我提供了无限可能。旅游世界消解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束缚,提供了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机会,人们可以自由行走、自由交往、自由探索、自由冒险,获得生命的解放和个性的自由,从而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同时,旅游世界还可以帮助旅游者摆脱人生困境,修复生存裂痕,发现人生的意义,获得奋斗的新动能。
 
  在一定程度上说,个体的成长就是走向自我实现,谋求全面自由发展,成为“完整的人”。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指出:“你必须超脱常规,结识新人,探索新观念,尝试陌生的路径。在某种意义上,自我成长所包括的风险,就是进入陌生领域和未知地带,在那里,语言不通,习惯不同,而你必须依靠自身。”旅游世界的非惯常环境具有“陌生领域和未知地带”的典型特征,旅游者“依靠自身”去“结识新人,探索新观念,尝试陌生的路径”,可以体悟生命本真的快乐,走向精神自由之境,实现人生价值。
 
  三、回归旅游的真谛:从享受型旅游走向发展型旅游
 
  根据前文的讨论,真正的旅游活动——不管其具体形式与内容如何——应该能够拓展人生的宽度、高度与深度,促进个体的自我认同、生命解放与健康成长。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之后,规模化、制度化、标准化的供给为普通人实现旅游权利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逐渐增加,人们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旅行经验也不断丰富,以背包客为代表的自我成长导向型旅游群体在不断壮大。但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真正让旅游成为一种转变的力量,除了旅游者自觉以外,尚需要政府、企业、社区、理论工作者、传媒机构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理论工作者应自觉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新闻、出版与传媒机构应综合运用书籍、音像、网络、微信、短视频等媒体,加强对文明健康型旅游理念、旅游型成长方式、成长导向型旅游产品的宣传,让“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归来”“在路上,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旅行归来,眼中总有不一样的神采”等理念深入人心。教育、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创新闲暇与旅行教育的方式,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强化对旅游者理念与行为的引导,防控旅游活动的庸俗化倾向。政府、企业、社区应推进发展型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更多诸如“我到北京上大学”“重走长征路”“陪着盲人去听海”“湘行乡土写作营”“宁夏隆德变形计之大山里的童匠”“中国旅游集团希望之星成长营”等成长促进型产品。公益组织与民间团体则可以结合乡村地区发展、弱势群体帮扶、生态环境保护,为希望转变与成长的旅游者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
 
  事实上,各地已经开展了多种实践。以云南省为例,不少旅游地都在积极推进深度旅游产品的开发,将游客健康成长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例如,迪庆州梅里雪山景区确定了“来梅里,找自己”的旅游宣传口号,邀请“梅里使者”推广“不塑之客”环保活动,“转山之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丽江古城为自强不息的“口书”创始人和志刚设立了书斋,建设了王丕震纪念馆、雪山书院(丽江讲坛)、手道丽江等系列文化院落,推出了虎跳峡徒步、老君山飞拉达、石鼓攀岩等挑战型旅游项目。在大理,Voluntour、Gapper、美丽公约等组织推出了打工换宿、凤羽支教、洱海保护等义工旅行项目。此外,还有一些旅行服务机构推出了“秘境云南”中华小天使探索之旅、“父辈的旗帜下·重走滇缅公路·缅怀先烈”公益之旅、“茶马古道——启迪心灵的行程”、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保育+志愿者教学+电商助农义工旅行等主题产品。上述实践为发展型旅游产品研发、旅游型成长方式培育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他旅游地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让旅游活动成为重要的成长方式。

上海旅游 广东旅游 重庆旅游 新疆旅游 宁夏旅游 西藏旅游 安徽旅游 福建旅游 陕西旅游 甘肃旅游 青海旅游 河北旅游 内蒙古旅游 辽宁旅游 吉林旅游 黑龙江旅游 山西旅游 台湾旅游

长沙旅游 沈阳旅游 长春旅游 哈尔滨旅游 南京旅游 南昌旅游 贵阳旅游 昆明旅游 成都旅游 武汉旅游 福州旅游 石家庄旅游 太原旅游 西安旅游 呼和浩特旅游 南宁旅游 北京旅游 拉萨旅游

天津旅游 杭州旅游 合肥旅游 广州旅游 淄博旅游 青岛旅游 宁波旅游 东莞旅游 无锡旅游 大连旅游 厦门旅游 佛山旅游 烟台旅游 唐山旅游 温州旅游 西宁旅游 兰州旅游 海口旅游 济南旅游 郑州旅游

Copyright © 2019-2025 www.ciweiyou.com 旅游景点推荐_旅游景点攻略_刺猬游 版权所有 Power by

旅游路线,旅游攻略自由行,旅游线路,旅游景点推荐,旅游景点攻略,山西旅游景点,威海旅游景点,青岛旅游景点,三亚旅游景点,四川旅游景点